一转眼,距离钉钉6.0发布会上提出“低代码开发”这一概念已经过去了17个月时间。整个低代码市场的参与者,也由最初的少数竞争到现在的大厂相继入局。用户对于低代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逐步提升。“低代码”这个概念,已经从“玩具”慢慢走向了“工具”。
“低代码”是一个舶来品,因为早在08年,一个叫做salesforce的产品就已经提出了快速开发应用的概念,在他们的平台上诞生了千万个定制化的信息化管理应用,salesforce也因此一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软件公司之一。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厂商也看到低代码的前景,开始布局“低代码”概念,但是直到2020年底的钉钉6.0发布会,低代码才开始真正进入到大众视野来。如今,就连金蝶、泛微、蓝凌这些老牌的信息化系统厂商也纷纷加入到低代码的竞争中来,可见低代码即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近年来,随着产品成熟度的不断提高,针对企业深度业务场景和综合性需求的“企业级低代码”的概念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才是“企业级”低代码?为什么说“企业级”会更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探个究竟。
大家在调研低代码的时候一般都会发现一个问题。看上去都叫做「低代码」的产品,但是实际上差异巨大。那么低代码的厂商,到底分为几类,各有什么优势呢?
(1)Excel类
此类产品主要是为了服务重度Excel用户的,作为Excel的加强版本,主要着重在用户协同和数据流转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业务支持。并且搭载一定的拓展工具,例如账务套打和数据收集功能。这一类产品,在一些特定流程和场景下面,的确有着更大的优势,但是在于复杂业务系统的需求方面呢。就显得有一些单薄了。
(2)IDE类
此类产品主要是由于国外在低代码市场上有一些新的探索,从开发者的角度来说,IDE类工具,可以节省程序员重复敲代码片段的时间。用图形化、配置化的方式,去构建一些代码片段和模块,会更加省力。但是这类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并没有很受欢迎,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程序员对于IDE类低代码仍持观望态度,而非程序员用户受限于自身没有编程基础能力,也无法顺利驱动产品来完成自己的需求。
(3)BPM类
BPM诞生的那个年代,可能还没有“低代码”这个名词,但是不可否认,BPM已经可以认为是最早的低代码级产品了。因为在企业的业务发展中,流程管理本来就是非常高频出现的业务需求。对于定制化也有非常强烈的需求。BPM工具本身就深一个基于某个业务场景,进行了抽象的模型提炼,例如节点、分支、用户行为等,从而诞生的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通用性工具。
由于大部分的企业目前对于信息化的需求集中在OA办公,所以BPM已经成为了企业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BPM在非流程的需求领域,支持能力就逐渐减弱了。这也让BPM厂商开始往更多的功能和模块的方式,去拓展自己的业务版图。
(4)企业级低代码
为了不断满足企业用户的各类场景需求,兼顾灵活配置、高效生产、功能丰富的“企业级”低代码平台自然成为更好的选择。
从企业的更多需求场景出发。企业的内部信息化需求,往往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流程管控。像企业日常OA办公中,就存在大量的流程需求,例如,报销、合同审批、入离职等等,但是由于各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不同,这些需求往往都存在个异性。所以在流程上,需要有更灵活的配置功能。
(2)数据处理。提供企业级的高级特性,旨在更敏捷优雅的处理数据。
(3)业务需求。以前我们在谈论软件开发时,通常会想到由经验丰富的IT技术人员来做应用程序的开发。现如今,低代码俨然已经有了引领全民开发者的新时代,它能深度连接业务与IT,填补了业务软件的需求和开发人员短缺的缺口。即便是一个没有经过软件开发培训的用户,仍可以使用低代码平台构建应用程序。
对于低代码工具来说,如果能在这些需求上提供更强的能力支持,那么他们必须要有足够强的模型提炼能力和更细颗粒度的配置元素了。这往往取决于产品研发团队的项目经验和积累。因为如果没有具体的系统开发实践,在企业管理系统上的需求是很难凭空想象的。
我们用“低代码”的视角,分析了400多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目前抽象出了以下5方面能力。
1、场景建模能力
数据模型是系统的基础,丰富的场景建模能力。低代码平台对于数据模型的支持决定了业务场景的覆盖范围。在数据层面来看,很多的字段或者数据类型,并不是单一的。在业务场景的落地中,很多的数据字段需要和业务流程、操作行为等进行高度的解耦,因此能否覆盖更多场景的建模能力,会成为低代码平台能力边界的决定性因素。
2、界面开发能力
Excel表单在企业办公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其实也是在于表单式的交互在很多场景中变得不那么适用。例如库房、工位或者一些非办公室的场景,用户可能更多的是手持设备,需要有更加便捷的输入方式。而不同的场景输入方式又各有区别。所以对于低代码平台而言,能否提供更多的交互方式或者界面开发能力。
3、系统对接能力
权威机构Forrester将API接口认定为企业级低代码开发平台的重要标志,通过内置的API接口功能,企业级应用便可集成或对接其它系统,打通数据链接,避免信息孤岛。
企业级低代码除了有内置常规的第三方API接口之外(对接企业微信、钉钉、公众号等已有平台,还能对接企业原有的OA、ERP、MES、EHR等系统),甚至还可以对接lot物联网软硬件设备、BI数据大屏。而且API接口的开发是可以即改即生效的,所以系统对接能力也称得上是企业级低代码的真正能力。
4、组件拓展能力
允许用户自主拓展和定制组件,才能够满足其功能复用的需求,也能让低代码的开发效率拉升到更高的水平。对于长期迭代的业务而言,日常使用最频繁的一定是业务组件,而不是通用的公共组件。这种情况下,若低代码平台能支持用户自主拓展组件,或与标准组件混用是企业级低代码平台需要提供的能力之一。
5、数据处理及稳定性
这个能力其实在低代码平台上并不好体现,其主要原因是低代码平台目前的实践场景中大多还是浅层次、轻量级的业务需求,对于大数据量、高并发的真实测试目前还不具备参考性。
但是既然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必备工具之一,低代码在复杂极端环境的应对能力肯定是必须。特别对应大用户、数据量的应用的多版本、多环境管理。能否像那些成熟的大型系统一样,能够从技术和解决方案上来保障业务的持续性开展,一定是每个低代码厂商都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以上面这个能力标准,我们给当前的低代码厂商进行了一次分类。
在我心中,目前比较符合企业级低代码概念的厂商有:织信Informat和clickpaas。
“低代码”本质是工具!
由于低代码平台不像市面上其他的成熟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即装即用,所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能快速的搞清楚低代码平台在企业中的定位,以及所能给到企业的帮助。从而对“低代码”产品望而却步。
从本质上来说,低代码平台还是一个技术性产品,是一个“工具”,企业成员可以用这个工具,在没有技术人员支持的情况下,去“实现”一些复杂的信息化需求。这个需求可以是流程审批、也可以是信息收集,也可以是数据看板。
答案当然是有的,
公司的IT人员,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束缚在程序的优化、功能的反复调整中。这些需求往往看上去简单,调整起来工作量极大。但是有的变动实际上也只是业务在流程上的探索,并不一定产生实际价值。而低代码平台,往往十分适合这些需求的开发和调整。甚至都用不到IT人员参与就可以完成。这样一来,IT人员将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含量更高的程序开发中去。
低代码的平台对于企业IT部门来说,极大程度的优化了技术资源配置。
作为一款工具,低代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一般会分为3个阶段:
1、补齐短板
作为刚进入企业的低代码平台,肯定不是大刀阔斧地对原有系统和流程进行替换和重建,一般建议通过发挥低代码灵活、快速上线的优势,去补充当前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短板。通过一些轻应用、微服务的形式作为原有系统的补充和延伸。这样以来也可以让业务部门更快地适应和了解低代码平台的能力边界,为下一步建设独立完整的业务系统做好准备。
2、独立建设
随着团队对低代码的认识和使用程度加深,企业可以开始着手通过低代码平台去构建一些独立的应用系统,特别是那些新的业务线所需要的信息化系统,低代码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快速地落地整套信息化流程,并且根据业务推进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这极大的降低信息化系统在新的业务领域的试错成本。这种需求在以前的业务模式下,往往都是直接被忽略的。
3、构建生态
低代码平台具有先天的数据流动优势,企业在低代码平台上构建的应用越多,数据互通能力就越强,通过数据和权限的配置即可轻松实现多个应用之间的数据关联,实现业务链的全程溯源。通过低代码平台就像是一个PaaS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在上面构建各类应用的方式,打造一套能够相互联通的数字化生态体系。从而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
低代码目前依然还处于初期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厂商能够通过与企业一起共建的形式,探索出一条更加高效、便捷的低代码数字化升级之路。打造出一套标准、可用的低代码数字化转型方案。
本文是织信Informat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