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代码技术的走红,“平民开发者”这个词也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不少人一提到平民开发者,可能就会联想到“技术小白”,从而推测低代码和无代码在企业中的应用轨迹。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什么是平民开发者?
平民开发者,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利用不被IT禁止的工具为自己或他人创建应用的员工。他们并不是IT或者技术部门的人,而是来自企业的业务部门。这个定义很有意思,因为它完全绕开了技术能力这个话题。换句话说,成为平民开发者和你会不会编程、懂不懂技术无关。
低代码的受众是哪些人?
低代码技术通过可视化手段,把软件开发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简单,从而降低了技术门槛。于是问题来了,这些低代码工具到底该给谁用呢?是专业的IT人员,还是直接交到那些业务团队的手里呢?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人本身出发。技术再先进,如果没法合理分工和管理,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企业里,每个员工的考核标准、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路径,都是由他的岗位定义和汇报路径决定的。所以,当我们引入一项新技术时,必须理顺岗位职责,才能提高应用成功率。
平民开发者和专业开发者谁更合适?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到底是让IT团队搞开发,还是让业务团队自己动手呢?
挑战一:软件质量问题
业务部门通常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是规划长远的系统建设。他们会基于当前需求临时做出开发预算,但这些投入常常是一次性的,没有长久计划。相比之下,IT部门则会关注系统的长期维护和扩展。如果一个项目不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业务部门就会转移给IT团队。这意味着平民开发者在面对时间压力时,可能更关注“尽快能用”,而非代码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挑战二:学习投入问题
平民开发者的技术能力可能不如专业开发者,但这更像是工作模式导致的结果。因为时间宝贵,平民开发者每多花一分钟学习,就可能拖延项目交付时间,从而增加失败的风险。此外,业务能力才是他们最大的资本,开发能力可能只是临时需要。
挑战三:运维风险问题
业务团队对系统运维和数据安全的要求并不比IT部门低。如果平民开发者开发的应用出现问题,损失由业务团队自行承担,这种风险在大企业中尤为重要。因此,企业通常让IT部门负责核心业务应用,而让平民开发者参与边缘应用的开发。
打破传统,让平民开发者和专业开发者齐头并进
那么,平民开发者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应用,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吗?事实上,企业可以通过打造自我驱动的创业型团队,打破这种固化的岗位定义,为员工创造更大的发挥空间。
比如,公司可以从整体而非具体团队的业绩来考核员工,激励他们积极创新。与此同时,通过机制化的人员流转,让平民开发者和专业开发者在不同团队中工作,互相学习,提升自身技能。
成功实践:平民开发者的创业故事
在一些领先的公司中,平民开发者已经深入参与到了信息化建设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比如有的市场团队的员工,利用低代码工具自行开发了运营系统,把他们对业务流程的理解落实到软件中,从而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们在开发过程中,不但频繁迭代,及时满足运营需求,还能通过专门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这种由上至下的自我驱动机制,形成了平民开发者团队的良性循环。
总结
低代码技术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打开了一扇大门,而平民开发者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无论是通过合理分工,提高效率,还是鼓励自我驱动,突破传统岗位的束缚,企业都可以从中受益匪浅。希望所有引入低代码技术的公司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落地方案,让企业的数字化之路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