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个调查报告来看,开发人员对低代码平台的评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维度:页面的灵活性、业务逻辑的灵活性以及技术架构的专业性。而这些维度也恰好是不同低代码厂商之间差异最为显著的领域。今天,我们以织信为例,聚焦于可视化业务逻辑构建的原理和使用体验,来详细探讨这些关键维度。

低代码平台的本质——元数据驱动的可视化开发

自2014年Forrester首次提出低代码概念以来,低代码的定义逐步清晰,成为了全程可视化开发的一套元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所谓元数据驱动,指的不仅是数据字段的定义,还包括了业务逻辑。业务逻辑通过组件的配置和编排来体现,而这些组件是低代码平台的核心。

不同低代码平台的学习门槛、应用场景和使用群体的差异,归根结底都在于组件的抽象程度。抽象程度越高,灵活性和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就越差;相反,抽象程度越低,虽然灵活性提升,但学习门槛也随之提高。因此,提高组件的使用门槛往往也引入了不少IT技术概念,使得面向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低代码平台在市场变得泾渭分明。

组件的设计与灵活性的博弈

面向业务人员的低代码平台组件设计,更倾向于现实中实际操作,如页面上的元素、字段、规则等。如果组件封装过高,配置选项会成倍增加,导致灵活性不足,这常常让业务人员面临“不够用”的尴尬局面,而无代码平台正是瞄准了这一需求群体。

与此对应的,命令式语言和声明式语言也是一种元数据驱动的体现。命令式语言因为封装粒度低,早期多用于桌面应用开发。而声明式语言如HTML和SQL则因为可读性和灵活性广泛用于页面渲染和数据库操作中。在低代码平台内,这两种语言的运用和划分,直接影响了平台能应对的业务逻辑的复杂度。

多层次的组件封装策略

以织信为例,它在组件封装上采取了从复杂到简单的多层次策略,更接近于编码开发,同时提供高层次的便利功能。通过可视化表达式树,模拟编码的缩进层级,使得平台不仅可以在前端运行,还能在后端部署。这在调试和自测环节尤为关键,完整的执行日志记录每一步的变量和执行时间,为复杂业务逻辑维护提供强大支撑。

完备的函数库与调试机制

为了覆盖更多的应用场景,织信参考了Excel的函数库,实现了400多个常用计算公式。这不仅是因为Excel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广泛应用,还因为织信在开发过程积累了完善的表达式引擎,确保了高效率和高成熟度。

调试复杂业务逻辑是一大挑战,织信通过输出每一步变量、分支条件和组件执行耗时,模拟SQL Management Studio的调试模式,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详细的日志记录不仅有助于自测和调试,也方便了后期的维护和跨团队合作。

WebAPI的集成与系统协作

构建复杂业务逻辑和WebAPI并不是低代码平台的全部能力,而是其系统集成能力的体现。在现代企业中,各种软件应用不胜枚举,如何与这些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是低代码平台必须面对的挑战。通过为其他系统提供WebAPI接口,实现双向集成,低代码平台有效地减少了数据孤岛,提升了企业信息化水平。

总结与展望

今天,我们从元数据驱动、组件设计、业务逻辑编排、调试机制和系统集成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低代码平台的核心特点。以织信为例,我们看到了低代码平台在设计上如何平衡灵活性与专业性,如何通过多层次组件封装、强大的函数库和完善的调试机制,提升业务逻辑的构建效率和维护便利性。

低代码平台不仅仅是代码生成器的“进阶版”,它通过元数据驱动,实现了可视化与灵活性的统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开发模式。未来,我们期待低代码平台能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的价值,为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可能性。

大家如果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更多低代码不同行业demo的在线体验:

【文章结束】


这篇文章不仅延续了原文的主题,还丰富了内容,讲述了低代码平台的各个方面。这样的改写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同时保持了轻松的口吻和读者互动。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