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平台,可谓是近年来IT行业的一大热词。然而,一提到“低代码”,许多资深程序员们总是撇撇嘴,不屑地表示:“那东西,真不适合我。”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低代码平台按理说可以大幅提高开发效率,为何许多程序员对它却敬而远之?
首先,很多程序员热爱代码带来的自由感。在一个纯粹的编程环境下,他们可以自由地构建、定制和优化代码架构。低代码平台虽然可以省去繁琐的编码,但是也把很多决定权交给了预先设定好的模块和组件。这种“被架构”的感觉,像是一个画家被限制只能用预设的色调来创作,完全丧失了那种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创作乐趣。
低代码平台设计的初衷虽然是让非技术人员也能参与开发,但对于程序员反而可能是一种“曲线救国”。熟悉一个新的低代码平台需要理解其独特的工作流程和组件使用方式,而这些并不一定比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来得简单。再加上低代码平台更新迅速,频繁的版本更新带来的学习负担也让很多程序员感到疲惫。
很多程序员担忧低代码平台生成的代码质量。低代码工具为追求普适性,生成的代码往往比较冗余,性能优化不到位。而且,当项目变得越来越复杂时,低代码平台生成的代码变得难以维护,调试也变得困难。对于那些追求精益求精的程序员而言,性能低下和代码质量差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程序员们之所以选择编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编程世界的创造力和挑战。使用低代码平台后,许多激动人心的挑战被预设的模块和规则挡住,变得千篇一律。这让诸多程序员感到自己像是流水线上的一员,而不是一名具有个人风格的工匠。
企业也许会强调低代码平台带来的开发速度和经济效益,认为这是一种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工作方式。但程序员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代码的优雅度、优化的可行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可能认为,依赖低代码工具只是短期的解决之道,无法真正解决核心问题。
尽管低代码平台面临诸多诟病,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一无是处。对于某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项目,低代码工具确实能节省大量时间成本。企业在信息化系统初期引入低代码工具,也是为了快速应对市场需求,实现业务的快速启动。
【对企业的一点建议】在引入低代码系统时,务必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保持开发团队的技术栈多样性,在合适的场景下利用低代码与传统编程结合,让业务和技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果需要高度定制化的功能,那可能就得回归到传统编程上了。
尽管低代码平台能提供便捷的开发方式,但绝非适用于所有场景。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团队技术水平,选择最合适的开发模式,才能在实现高效运作的同时,最大程度保证系统性能和可维护性。
最后建议,企业在引入信息化系统初期,切记要合理有效地运用好工具,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公司业务高效地运行,还能最大程度保证团队目标的达成。同时还能大幅缩短系统开发和部署的时间成本。特别是有特定需求功能需要定制化的企业,可以采用我们公司自研的企业级低代码平台:织信Informat。 织信平台基于数据模型优先的设计理念,提供大量标准化的组件,内置AI助手、组件设计器、自动化(图形化编程)、脚本、工作流引擎(BPMN2.0)、自定义API、表单设计器、权限、仪表盘等功能,能帮助企业构建高度复杂核心的数字化系统。如ERP、MES、CRM、PLM、SCM、WMS、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多个应用场景,全面助力企业落地国产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邮箱:hopper@cornerstone365.cn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